青少年迷恋电子游戏,我的看法是,这可不能一概而论,这类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广泛,必须要分类讨论。
很多人诟病玩电子游戏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。那么,什么是“意义”呢?我查了很多网站,包括字典,始终都没查到“有意义”的定义。没有明确的定义,怎么能够随意评价呢?随意说别人做的事没有意义,这未免过于感性了吧。我认为,做一件事是否“有意义”是因人而异的。那具体有几种人呢?每个人选择玩游戏的初衷是不一样的。(职业选手暂不谈)有的人是真心热爱,玩游戏的时候都会全身心地投入,并加以无数次的练习,努力使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“大佬”。有的人玩游戏为社交,玩同一款游戏会和朋友们有更多的共同话题。还有人玩游戏只是简单的消磨时间,缓解压力。甚至我见过有的人玩游戏纯粹是为了和老师,家长赌气。这些都是玩游戏的人,但他们的性质完全不一样。我认为,对于第一类人来说,玩游戏就是有意义的。若是能全身心地投入,为了目标而努力,收货满足感和成就感,这也无意义吗?第二类人,他们玩游戏确实能够扩大社交圈,达到了目的,使玩游戏本身成为了工具,也挺好。而第三类人,在他们眼中,玩游戏可能和看短视频差不多,这类人一般也不会很认真地玩,对游戏的好坏也不看重,这会导致他们比较空虚,没有目标,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玩游是为了什么。盲目的跟随,别人玩,他便要玩,自己却什么都没有得到。这类人玩游戏可能是最没有意义的。而较多的人属于这类。第四类,属于叛逆,我大电子游戏不背这锅。
很多人总是网瘾网瘾的说,我也曾经怀疑过我有网瘾。这还是得从定义入手。和“有意义”不同,医学上有明确的对于“上瘾”的定义。也就是“多巴胺阈值上升”。这会使人对多巴胺敏感度降低,除了瘾源刺激,你的多巴胺受体无法与多巴胺正常结合,导致你不快乐,甚至很难受。所以你必须通过瘾源刺激,或者其他非正常手段来刺激神经。以可卡因为例,可卡因可以阻止突触前膜回收多巴胺,让多巴胺受体有更多接触多巴胺的机会。这会进一步促进对多巴胺阈值上升,也就是说,你成瘾了。而玩游戏促进多巴胺分泌是事实,但这不是非正常手段。多巴胺还是正常分泌,正常与受体结合,正常回收。所以从医学角度来说,玩游戏并不会使你上瘾。那么人们口语认为的玩游戏上瘾是什么呢?其实这是另一种精神问题,是空虚的表现。他们没有目标,漫无目的,看贴吧,逛微博,玩游戏,干什么都能逛一天而无所收获,被网上巨大的信息量充斥却没有想要的东西。这是另一种精神疾病,贴吧、微博、游戏等都不背锅!
我想说的是,游戏被创造出来是为了让人娱乐,它和体育类似,比如打篮球有很强的竞技性,有不少人为了打篮球更好而努力练习,使自己更加优秀。也许有人会像对待电子游戏那样说:“你打那么好篮球有什么用?”我只想说,这是我的爱好去,是我的目标去,我会为之努力,这就是我眼中的有意义。一款好的游戏,无论是建模,人物动作,地图,甚至人物台词等等,哪一项不是一群人呕心沥血的巨作?以LOL语音为例,小时候玩听那些语音,觉得挺酷的,现在再来听听,可以说是寓意深刻了。换成翻以前的英文版,更加耐人寻味。仿佛是一个小说一般,把每个英雄的形象刻画的如此深刻,各具特色。而现在的快餐式游戏呢?没有一点内涵,四处抄袭缝合,对于游戏本身也一点不上心。以cf为例,一个持续更新到现在的游戏,竟然不支持125Hz以上的鼠标,官方服务器刷新率8tick,优化极差,鼠标加速不能关,氪金不平衡,就连枪皮肤都有抄袭嫌疑……缺点都列举不完。像某些手游就更别说了,差到极致。但是往往这些游戏,有更大的受众群体。这就得联系到上文,我分类讨论的那几类人了。可见第三类人居多。想到外国主播“大胡子”的观点:手机游戏玩家不是真正的玩家。他是指得第三类玩家,有点不严谨,但是他的意思我是认同的。
综上,要想知道玩游戏是否有意义,需要分类讨论。第一类人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。第二类把游戏当成工具而已,也就没法谈有无意义。第三类,也就是目前大多数的人,玩游戏的意义不明显。更有甚者出现精神上的问题,导致别人认为玩游戏会成瘾,错误引导了很多人去诟病游戏本身。我想说,理性看待游戏,不要把爱好游戏的人和玩游戏的其他人混为一谈。做一个真正有爱好的人,不仅是游戏,可以是一切,篮球,射箭,乐器等无论什么都可以,无论他人怎么看,只要你有目标并为之努力了,这就是有意义的。